首页 头条新闻 热点专题 综合要闻 日报 晚报 评论 文苑 交通 摄影 看乡村 专版 市场
阳泉新闻网 >> 钩沉
专注的眼神
□禾木/文 崔振宇/图
发布日期:2023-10-30 06:12
来源:阳泉晚报

罗巍

大殿前画画的小女孩

侧卧的古松

  对古建,我只是初学者,尚在罗巍老师的几次教学中,一点一点地摸索什么是椽、栿……徜徉在他的讲解中,才体会到建筑的魅力,无论是整体剖析,还是局部琢磨,每一座古建都是稀世瑰宝,每一个构建都透露着无数的信息。

  原来仅是斗拱,就那么博大精深,那么有历史渊源,那么古今之意义不同。我只知道它们有的如莲花般灿烂,有的像怒放的花朵;有的硕大稳健,有的精巧繁复,却不知它们是民族根脉的象征。我只知道它们的大小、造型在历朝历代都有变化,却不知道那正是那个朝代、那个时期社会文化的缩影。从这里能破解出当时的国家气象、社会百态、民众向往和建筑工艺。这里面包含的内容太多,涵盖的建筑符号也太多。而这次阳泉市民协古建文化研究专委会组织的五台山佛光寺——“观唐代木建之美”游学活动,我错失了。我知道,我错失的不仅仅是一场游学之旅,还有许多。

  由同伴发回来的视频看到,大家到达佛光寺时已近黄昏。晚霞的余晖中,佛光寺的大雄宝殿(东大殿),在光影中像鲲鹏展翅后落地栖息的样子。单檐庑殿顶式的大殿,有着巨大坚固的斗拱,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出檐三米多的屋檐四角宽大,翼出深远,“如鸟斯革,如翚斯飞”。一对高3.06米的琉璃鸱吻相向而立,使整个建筑既沉稳大气、雄浑古朴,又显得灵动而富有生气。大殿坐东向西,依山而建,位于全寺最高的位置。站在殿前月台上,可俯览全寺。寺外山下是平原,疏朗开阔。

  殿前古松,呈侧卧状,倒地后一段主干竟然埋在地下,然后剩余主干部分再继续露出地面生长,这样也行?难以想象千百年来它都经历过什么?就这样打破自然生存规律也要顽强地生长!这棵卧倒还长势茂盛的古树,已经透露了佛光寺的不平凡,无怪乎古树的枝干上挂满了祈福的红带子,绿油油的针叶加上稠密的红带子,也真是夺人眼球的风景。

  东大殿的台基前窄后宽,前台略高于后台,不知道是否因为背靠山崖的原因,才这样特殊处理。大殿正面,前檐五间装有板门,上有唐、宋、金、明的游人题记。殿前石经幢上刻有经文,经文末镌“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大中十一年十月建造”,这几个字正是此殿修建年代的判断依据。

  佛光寺是我仰慕已久的地方,但这次国庆之行和我的其他行程相冲突,最终没有去成,甚为遗憾。佛光寺今后依然能去,但难遇罗巍老师的现场教学,难看到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在现场讲解,一会儿手拿标尺丈量墙砖的长宽,以此判断建筑物的确切年份;一会儿立于大殿檐下,仰头指点,详细告诉游学者哪些是昂,哪些是耍头,哪些是栌斗,哪些是檐柱……我脖子仰得久了就酸痛,总要向左右转动一下再仰视,而罗巍老师一讲就是几十分钟不停口,不知道这样久了,他的脖子会不会痛?或许他在认真讲解中早已忘了酸痛,更或许他早已沉浸在讲解中,把讲解授课当成自己的责任,而顾不了其他。这还不算,他还要登高远指,顶着白发在风中久立,就为了给大家讲明白建筑物的方位,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他还蹲在地上用画粉给大伙儿绘图说明。看着视频中,他在地上写写画画,便知道这次他又给大家讲解了佛光寺建筑中的许多精华。

  我知道看图片和到现场是完全不同的感觉,这个我有无数次的体验,那种恢宏大气的建筑突然跳入眼帘是照片无法表达的震撼。这都不是可惜的,最可惜的是没有讲解的游览,真的是寡淡无味、索然无趣的,更何况错失的是罗巍老师这样的建筑专家的授课式讲解。

  我怎么能错过佛光寺呢?就凭着林徽因女士曾经来过,也一定要去的呀,她可是我极敬佩的女性。在国家、民族危急时刻,在战争一触即发之际,她与丈夫梁思成等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一行四人,冒着酷暑,骑着驴骡,一路奔波入五台山,去寻觅“唐构”建筑,目标即是佛光寺。登梁爬柱,丈量测绘,拓读碑文、画图造册,工作在忙碌地进行着。晚饭时分,一缕光亮透过尘埃照射在大殿梁上,冥冥之中,似乎有感应,正在梁下的林徽因偶然抬头,仿佛看到有模糊的字迹。搭架上梁,拂去灰尘,就显现出“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的字迹。林徽因惊呆了,继而和大家欢呼雀跃。因为这一行字迹的存在,正好和殿外石经幢上的经文相吻合,再一次佐证了大殿重修的年代。自此,可以判断东大殿内集唐壁画、雕塑、构建、题记为一身,成为全国的孤品,梁思成先生不由赞叹“四美荟与一殿,真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枪声大作,日军挑起事端,攻击中国守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事隔两天,《北平晨报》收到了一份从山西五台发至北平的电报,电报内容首次披露了佛光寺东大殿为唐代建筑,有力回击了日本建筑史学者关野贞所谓“中国全境内木质遗物的存在,缺乏得令人失望。中国人要看唐代木结构建筑,只能到奈良的招提寺去看”的论调。

  在家国动荡的情形下,文化也不能独善其身,梁林夫妇和中国营造学社以自己的方式抨击外侵之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反侵略的深刻意义。这种社会担当,这种民族气节,这种治学精神,在今天依然让我心生敬意。

  “先有佛光寺,后有五台山”,它是中国古代建筑辉煌的里程碑。大殿建造过程中,一种模数制度被运用得炉火纯青,那就是古代建筑法则“材分制”,这是我国古代工匠在数千年的传承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出的一套用于建筑设计的方法。也就是说只要确认了建筑的大小、形制,套用相应的模数制度,就可建造出稳固合理的房屋。东大殿就是这种智慧的结晶和产物。而佛光寺第一进院的文殊殿是国内佛寺中规模最大的配殿,金代所建,它那特殊建筑结构的“减柱法”也是孤例。

  古老的建筑吸引了多少双流连忘返的眼睛,使多少匆忙的过客停留下来,静观建筑之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美。有仰头观望者,有停驻细品者,有聚神拍照者,而一个小女孩就这样落入摄影家的镜头。

  这是一个五六岁模样的小女孩,面朝大殿,卧爬在大殿的木制门槛外。右手拿着画笔,左边的画本展开,搁在木门槛上。她一边抬头看着大殿,一边低头画几笔。在她抬头的时候,摄影家发现了一双纯洁的眼睛和专注的眼神。那是一种心无旁骛的专注。千年大殿,人来人往,小女孩的身边有无数的脚步迈进迈出,而无论身边多么嘈杂,多么忙乱,小女孩始终如处无人境地,始终专注地仰望,然后专注地描画。这样的定力让人折服,我已经过了花季易感的年龄,却依然被摄影家镜头里这一双清澈的眼睛所感动,被她专注的样子所感动。

  林徽因女士用她专注的眼神,发现了东大殿大梁上那一行字,震惊了中国大地,从此唐代古建的神秘面纱终于在世人面前揭开。罗巍老师用他专注的眼神,研究古建30余年,工作之外写下了《阳泉古建筑纵横》《平定天宁寺双塔》《阳泉民居》等古建专著。目前他又将毕生所学,无私地传授给学生。而一个五六岁的女孩,也用她专注的眼神,在佛光寺的殿前仰望,观察大殿内的一切,然后认真地绘画,这一份执着,这一份专注,让许多人的目光不自觉地被她吸引。

  研究古建,就是研究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如果说梁林夫妇是中国建筑研究的先辈、学者,罗巍等老师在尽自己的所能继承发扬,那么这位专注画古建的女孩儿则是古建筑研究未来的希望。

(编辑:王宁 韩璐 责任编辑:白洁)
主管:阳泉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主办:阳泉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4120190003
晋公网安备14030302000113 晋ICP备0700445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晋)字第060号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桃北中路87号 电话:0353-6658025 邮编:045000
阳泉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阳泉新闻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
阳泉新闻网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