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新闻 热点专题 综合要闻 日报 晚报 评论 文苑 交通 摄影 看乡村 专版 市场
阳泉新闻网 >> 专栏
【人间小品】城里老街
◆葛燕红
发布日期:2022-09-08 06:07
来源:阳泉晚报

  城里街不长,1000米左右窄窄的街,二三十年前曾是平定县城商业最集中、最繁华的地方。四面八方的人进城,多在城里街采办物资。

  老街零星散布着几处明清老院,老院里流传的故事如发酵的酒,愈来愈香。

  依托着街里的第一实验小学、机关幼儿园、二轻幼儿园,老街两旁各类小店林立,花花绿绿的招牌,人来人往的客流,十分热闹。遇到接、送孩子的高峰,城里街就像是20多年前赶集的热闹样子。这些门店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白铁社、灯头厂、鞋厂、印刷厂、豆沙厂,是饮食服务公司、土产公司、药材公司,是手管局(二轻局)、邮电局,是“菜篮子”、迎春商店、百货大楼、五交化公司大千商场、三合成,是东风饭店、人民食堂、兴盛魁、晋香楼,是五星池澡堂、宝光照相馆、长虹照相馆……光是听听这些名头,老平定人就不由得心动,脑海里必然闪现着那些老店、老厂的样子。如今,这些个厂、商大多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或乔迁他处,少有如五交化公司的门头那样,留个把字,仿佛就为让人想起来曾经的辉煌。

  县城里的“70后”“80后”在“牛牛阁”楼里转过楼梯、在三合成买过杂拌糖,五星池泡过澡、宝光和长虹照相馆拍过照,兴盛魁的火烧、丝丝烧饼和人民食堂过油肉的香味仿佛还在唇间萦绕。塌得只看得见框架的电影院和拆得没了影的戏院是那些年平定人精神文化的天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元宵节的城里街就如《梦华录》的上元夜,人潮、灯潮分不清天上人间,人们拥挤着踩高跷的、扭秧歌的、舞狮的往前挪,路边的棒槌火有被挤塌的,隔一段就有个和大人走散的孩子哭。姑姑家就在街边,我和表姐、堂兄们早早地搬着小板凳占据最好的位置,闹红火的节目一个不落。那时候,城里街很宽、很长。

  县里有意保护这条特色街道,老院、老屋都被重新整修了墙面、屋顶,于是顶着明清老屋顶的门面房依然经营着烟酒、水果、花圈,尽量保持着原有模样,电影院斜对面那个理发的红房子被推倒修起了仿古小院,看着太新,倒不如修整过的那些有人经营的老旧店面更有味道。

  城里街到底不是闹市区,有的门面租金只需要每个月500元,这样的环境下,大家不被“内卷”裹挟,活得自在。藁城香油作坊门口就放一个芝麻酱瓶一个香油瓶,如此招牌就是给老街人的信号,家里有人、店里有货。初中同学花振峰的冰糕专卖店至少有30年的历史,两口子守着父辈留下的买卖,没有盲目扩张,不温不火、细水长流,生活富足、心态平和。鞋厂的前同事小陆用姐姐家的门面房开了纸品店,门头用姐夫的名字——“红亮纸业”。不交房租,没有雇工,她悠闲地坐在店门口看人来车往,有顾客打电话要买卫生纸,她骑车回家的时候会给人送到家门口。网购风似乎没有影响到这条街,人们依然喜欢在实体店买家常日用品,彼此依赖、成全。卖多卖少小陆都是笑呵呵的,没有压力也不眼热。

  “粗人”和“蚕豆”两位车友,把“乐山串串”店开到了一见钟情的城里老街西头,他们自己在店里墙上涂鸦旅行的故事、请会做烙饼丸子汤的大姐帮工、乐山学回来正宗的油碟小料、微公号上写城里老街如何的好,在有老街情怀的平定人中间着实火了一把。

  小学、初中时,我们十几个人常在电影院门口班长老白家集合,小屋不大,足够我们开一场“灯光晚会”,高中时候去“马蹄”家,和老白家一个巷道,三进小院狭长幽深。如今,吉他店、缝纫店并排在他们家门口,光影之下,仿佛时光机来回穿梭,踩缝纫机的、弹吉他的,亦真亦幻。

  街边竖起了路牌,寺坡、钟楼巷、东南营街、二道后街、桥南街、上湾街、上城街、南城壕……城里街是主动脉,巷子就像毛细血管,平定人的故事就藏在这一个个小巷里,温润如水却意味悠长。

主管:阳泉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主办:阳泉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4120190003
晋公网安备14030302000113 晋ICP备0700445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晋)字第060号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桃北中路87号 电话:0353-6658025 邮编:045000
阳泉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阳泉新闻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
阳泉新闻网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