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新闻 热点专题 综合要闻 日报 晚报 评论 文苑 交通 摄影 看乡村 专版 市场
阳泉新闻网 >> 专栏
【红色印记】歌满太行
◆刘计平
发布日期:2022-10-20 06:53
来源:阳泉晚报

  “别看我们年纪小,我们是晋察冀的好儿童,新生活把我们锻炼成钢……”

  这首创作于抗战时期的歌曲《晋察冀好儿童》,是晋察冀边区军民联欢会的必唱曲目。

  从荫营镇桥上村走出的老八路史昭清回忆:1937年七八月间,村里来了八路军战地工作团,还带来一个小剧团,白天宣传抗日,晚上演戏,唱《义勇军进行曲》《五月的鲜花》,很受群众欢迎。特别是工作团“剧团”里的东北流亡学生流着泪演唱《松花江上》,唱到动情处,台上台下痛哭失声。正是唱着这些歌曲,进步青年史昭清积极参加荫营抗日义勇军,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上前线,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八十多年后的今天,那些歌声,依旧回荡在我的“红色之旅”,在每一次行走红色热土、寻访红色故事的过程中,当年的亲历者和后人总是能绘声绘色地讲起那激情澎湃的时刻,情不自禁地哼唱起那时的歌曲,仿佛那些歌声就在心底,不曾远离……

  歌声响彻河山。1938年12月底,一支队伍来到滹沱河畔的盂县梁家寨,分散到沿河几个村驻扎下来。这是八路军120师挺进冀中的部队,途中作短暂休整。元旦那天,师宣传队和当地抗日政府在滹沱河边搭起的简易戏台上,举行了盛大的军民联欢会,部队表演了刺枪舞,演出了活报剧,演唱了抗日歌曲,当地群众也表演了民歌小调和抗日剧目。

  尽管日寇袭扰下的节日少了往日的祥和喜庆,但那一天,乐曲萦绕在洋马山上,歌声随滹沱河流淌。我相信,那一夜,滹沱河里尚未冻实的冰凌,一定经不起奔涌的春潮,已分崩离析,悄然融化……

  八路军开进到哪里,抗日的歌声就传播到哪里。

  歌声响彻山乡。1938年到1940年,盂县抗日政府陆续创建了“抗敌剧社”“新生剧社”,集中编排了《血衣》《松花江上》等宣传抗日救亡的小歌剧。联合晋察冀军区的“七月剧社”“火线剧社”,冒着敌人的扫荡,走上街头、走进村庄,上演了《算账》《炸敌人》《送子参军》《运军粮》《伪军投诚》等自编自演的节目,广泛传唱《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红缨枪》《军队和老百姓》等抗日歌曲,极大地唤醒了民众的觉悟,鼓舞了抗日军民坚持斗争的信心。

  1943年,在抗日歌声激荡的老区土地上,经常能看到一个穿粗布衣、黑布鞋的汉子踏歌而行,他就是主动要求从晋察冀边区来盂平县委任宣传部部长的著名“抗战诗人”田间。几年前,他就从抗日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中寻找灵感,创作了大量反映敌后根据地抗日斗争的诗歌,《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等诗歌传遍全国,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

  著名作家孙犁在一篇回忆文章里这样写道:田间的足迹,留在晋察冀的艰难的山路上。他的诗,也留在晋察冀的各个村落和山头上。他那遍布山野村庄,像子弹一样呼啸的诗,不会沉寂。

  歌声回荡在校园。“什么艰呀苦,我们不怕,什么困呀难,我们向它斗。团结友爱有力量,互助学习进步快。又学习又生产,噢!意志高尚,平东抗高青年,不要骄傲,努力再向前!”这是流传于抗日根据地的平(定)东抗日高小校歌。

  在平(定)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里,我久久驻足,一张泛黄缺损的纸片上,几行歌词赫然醒目。久远的时光长河虽然淹没了曾经的乐谱,但凝视着校歌旁那枚由拳头、翅膀、书本、镰刀和步枪组成的校徽,我仿佛能够感受到歌声的铿锵,以及歌声带来的力量!

  歌声回响在战场。在百团大战主战场,一首《八路军占了狮脑山》唱道:“七月里来百团战,八路军占了狮脑山。进在二矿扛白面,鬼子他就干瞪眼。八路军占了狮脑山,为的是解放咱阳泉站。咱们团结齐抗战,眼看鬼子就完蛋!”在欢庆平定城解放的队伍里,民间艺人编唱的小调正在街头巷尾传唱:“五月二号太阳红,八路军解放了平定城……”

  歌满太行。歌声里,太行山热血青年告别亲人走上战场;歌声里,战士们冲出战壕与日寇殊死较量;歌声里,支前民众把最好的食物当作军粮;歌声里,军民同仇敌忾筑起抗战的铁壁铜墙!

主管:阳泉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主办:阳泉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4120190003
晋公网安备14030302000113 晋ICP备0700445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晋)字第060号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桃北中路87号 电话:0353-6658025 邮编:045000
阳泉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阳泉新闻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
阳泉新闻网新浪微博